Monday, April 9, 2018


中國哲學與當代世界

作者:張汝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孔孟老莊是我們的同時代人嗎?
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的地位如何?價值何在?這是一個中國哲學界始終糾結的問題。西方人在討論一般哲學問題和現代問題時,從不會將古代或過去的哲學經典視為純粹古典的東西,都只有參考價值。他們一般不會認為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或奧古斯丁和康德屬於歷史的陳跡,相反,他們往往會將古典哲學家作為自己的同時代人來研究和討論。然而,一到中國古典哲學,情況似乎馬上就不同了,人們很少會認為中國古典哲學並未過時,並不是真正過去的東西,而是有著和西方經典一樣的現實相關性,偉大的中國古典哲學家與偉大的西方古典哲學家一樣,是我們的同時代人,中國傳統哲學具有超越歷史的當代意義。尤其是當人們把現代性問題簡單地等同於民主與科學時,就更是如此了。然而,我們真的可以這麼簡單的對待哲學與時代的關係問題嗎?哲學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意味著哲學不是純粹的思維操練或無聊的智力游戲,而是時代的組成部分、時代的靈魂。
但是,時代的確是有不同的,時代的不同不僅客觀存在,而且十分明顯。另外,哲學也的確是可以用時代來描述它們的特徵的,如先秦哲學、古希臘哲學,等等。討論哲學與時代的關係問題顯然必須考慮這些問題。如果時代像物理時間那樣,在質上是一樣的,討論哲學與時代的問題就無必要。但時代之為時代並經常被人強調,就因為它們不但不同,而且它們的不同實際是世界的不同。「時代不同了」與「世界不同了」幾乎是同樣的意思。同屬古代的上古與中古時代有巨大的不同;古代和現代的不同即古今之別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哲學問題。我們談「時代」,當然既要談論一般意義的時代,更要談論各個特殊的時代。
伽達默爾晚年在回憶海德格對他的影響時說,海德格之所以讓他心悅誠服,是因為他使得古代哲學家成了他們師生的同時代人。這說明哲學是可以超越產生它的時代,而成為其他時代的同時代者。但在當今中國,極少人會認為孔孟老莊是我們的同時代人。中國古代哲學的意義就在於它是「古代的」哲學,與現代世界最多只有外在的關係,即它是現代學者學術工業活動的對像。在思考現代世界的種種問題,甚至人類的一般問題時,人們援引的哲學資源幾乎都是西方的,從未覺得柏拉圖或亞里士多德也是古人,古希臘哲學也是古代哲學。為什麼我們對中國古代哲學和西方古代哲學會有如此不同的態度?
古代和現代的不同即古今之別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哲學問題。我們談「時代」,當然既要談論一般意義的時代,更要談論各個特殊的時代。(vcg圖片)

中國人的現代化情結
這種對待中西古代哲學的不同態度,其實是現代性思維所致。中國人對現代性敘事的接受,首先與我們的現代化情結有關。中國人無論持有什麼哲學和政治信仰,都把現代化看作是自己國家的必然命運,因而都把現代化視為近代中國(人)的根本任務。由於中國人向來重視文化,所以從一開始,中國人就極為重視思想文化的現代化,即用西方文化來改造傳統中國文化。中西之爭實際上是古今之爭,西方文化代表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代表已經一去不復返的古代,要想進入現代,以西方文化來改造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是文化的現代化,乃是勢在必行。成中英對中國哲學的現代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哲學問題本身是沒有時代性的,它本身不需要現代化。但提出了解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卻有時代性。因此,我們談論中國哲學的現代化,必須在方法上尋找現代的了解方式、表達方式,並與我們的體驗相結合。」此話表面看似乎很有道理,有與無、一與多的關系,有何時代性?然而,這些問題總是在一定的歷史語境中提出與討論,有著深刻的時代指向。真正的哲學一定有時代性,一定是對時代問題的回答。「現代的了解方式、表達方式」這些說法本身就體現了哲學的時代性。現代性思維的基本特征就是制造了過去與現在的鴻溝,古今概念不是一個編年史意義上的時間概念,而是具有實質意義的時代概念。現代是指它的種種創制、觀念、行為模式和價值體系;而這些創制、觀念、行為模式和價值體系是史無前例的。吊詭的是,現代的特點卻是去歷史性,歷史被理解為純粹過去的客體。中國人在進入現代世界後也完全接受了這種現代觀,在將現在與過去、現代和傳統截然對立的做法上,比起西方人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為什麼西方學者往往並不是在純粹哲學「史」的意義上去研究哲學史,而是將古代哲學提出的問題作為現代問題來討論;而對於中國人來說,古代哲學屬於哲學之「史」,根本不可能涉及現代的問題,更不可能是現代哲學的一部分,最多只是現代世界中的一個「他者」。
現代性作為現代的支配性話語,實際上是現代權力意志的表現,它將它的規範作為超越性的普遍規範來衡量和評估一切,進而規訓和改造一切,當然也包括前現代的思想和哲學。凡是不能被它規訓與改造的,就被作為愚昧、迷信或神秘主義等等反現代的東西而徹底否定。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在現代中國的命運正是如此:人們要麼以西釋中,自覺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納入現代性話語;要麼將之徹底否定。人們那麼熱衷於用主體性來解釋心性之學,或把《易》解釋為現代自然科學的先驅或同道,從表面看是與時俱進,實質是被現代性話語及其知識規範所規訓。規訓的結果,是將現代性的話語及其規範系統當作超越時空的普遍性話語,以此來看待和評判古代的一切,包括哲學。即使是贊同或肯定,實際上也是贊同和肯定它們能納入現代性話語體系,而非它們自身的獨特價值,因為它們本身的話語與規範已被徹底遮蔽和拋棄了。這種將古代哲學「現代化」的做法,其結果是徹底葬送了古代哲學,使得它完全失去了在現代世界中的特殊意義。
人們心悅誠服地接受現代性的話語系統,一個深層原因是我們在接受進化論的同時接受了現代性的決定論思維方式,認為任何哲學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而時代則包括一切非哲學的因素(政治、經濟、社會、科學、宗教,等等)。時代是因,哲學是果,時代產生哲學,決定哲學,而不是相反。人們說,因為近代的科學革命,所以近代哲學以認識論為主;而儒家哲學則要歸因於中國古代的宗法社會和小農經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然而,為什麼在春秋時代產生了彼此有相當差異的諸子百家?19世紀的德國既產生了叔本華的意志哲學又產生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顯然,哲學與其時代的關係並非簡單的單線因果決定論所能解釋。

現代哲學的危機
要說明哲學與時代,中國哲學與現代世界的關係,不僅要定義時代,還要定義哲學。中國古代沒有「哲學」概念,所以我們從當代西方哲學家的「哲學」定義開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兩點:(1)哲學給予我們的行為、思想、信仰、假定以種種理性的說明,使它們成為一種合理的立場。這個哲學定義假定了世界的合理性。(2)哲學要闡明「最初未被闡明的東西」,也就是要闡明我們的行為、思想、信仰、假定未曾言明的前提。這種前提,歸根結底只能是我們對世界整體性的理解。中國哲學的一個最基本特徵就是它的人生關懷。即使是談論形而上學,最終目的還是要落實在人類正確生活的方式和目的上,表現為對人生意義的思索與探究。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不僅僅是一種對人生意義和好生活的思考,還是一種人逐漸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知行合一」的命題其實已經表明了這一點。現實人生問題和時代危機,以及人類的自我改善,永遠是中國哲學最關心的問題。所以它從來不會脫離現實生活的問題去探討抽像的理性和知識。對於它來說,理性是實踐理性或價值理性,知識是實踐知識或人生智慧。
然而,我們看到,現代哲學,首先是西方哲學,與時代日益脫節,越來越具有「無時代性」的特征。19世紀至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哲學以各種形式的現代性批判為其主要發展動力,但越來越走向學院化和技術化。這個事實的典型標志恰恰是「語言學轉向」。語言分析將哲學與時代逐漸隔開,意義和真理的問題不再是一個人生的問題,而只是語言問題,語言批判取代了時代批判。但西方哲學的這種現狀恰恰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的問題:實質意義的缺失。人們可以承認語法學、語義學和語用學的形式意義,但除此之外卻是意義的虛無主義--無意義;最多也是只有局部的、不可通約的、碎片化的意義,而不再有整體性的、貫穿人對世界和自己的所有理解和行為的意義。而這種意義的缺失,原因不止一端,但哲學放棄了對世界的整體統一性的追求,與這個世界一起分裂,卻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另外,由於哲學失去了其根本的內容,「理性萎縮成了形式合理性,從而內容的合理性變成了結果的有效性。而這種有效性則取決於人們試圖據以解決問題的程序的合理性」。但程序的合理性並不等於內容的合理性,而內容的合理性如果空缺的話,則結果的有效性將是任意決定的。
現代虛無主義正是脫胎於此種形式化理性。意識哲學向語言哲學的範式轉換並未改變理論脫離現實的狀況,反而加強了哲學與現實的脫離傾向,哲學日益成為純粹的思維技術,或對思維條件、規則、程序的思維,哲學不再是形而上學,甚至不再是存在論。它不再關心人的生存問題。同樣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哲學越來越理論化和「專業化」的結果是哲學的功能範圍日趨萎縮:「哲學剩下能做的,是解釋性地溝通專家知識和日常實踐的取向要求。留給它的是闡明並促進生活世界整體關聯的自我理解進程。」哲學的地位與合法性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哲學本身陷入存在與否的根本危機,哲學死亡的判決書層出不窮。
即使以哲學家自居者,如哈伯馬斯,也認為哲學「作為解釋者也不能吹噓與科學、道德或藝術相比,唯有它能洞察本質,它只擁有可錯的知識」。據此,哈伯馬斯認為:「哲學也必須放棄其干預社會化過程的學說的傳統形式,保持其是理論不變。最後,哲學再也不能根據價值的多寡把不同生活方式多樣出現的總體性加以等級化;它只能把握一般生活世界的普遍結構。」如果說馬克思還因為哲學家只能解釋世界而摒棄了當時流行的作為純理論的哲學的話,哈伯馬斯則相反,要求哲學只作為理論存在。這個對哲學態度的明顯反差部分反映了西方哲學近代以來的嬗變。
然而,現代西方哲學既然已經放棄了對總體性或大全的追求,它又如何能「把握生活世界的普遍結構」?近代以來,哲學先是以自然科學為效仿的典範,繼而試圖與各門科學各司其職,最終在各門具體科學面前俯首稱臣,乃至將自己限於對科學的結論進行一般解釋與說明。而各門人文科學和藝術在現代的壯大使得哲學再也無法壟斷「生活世界整體關聯的自我理解進程」。哲學的確對現代性危機進行了持續的批判,但這同樣也不再是哲學的專利;相反,哲學的現代性批判不斷挪用各門人文社會科學(如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藝術科學、心理學、語言學、文化研究等等)批判的武器和論據,這導致哲學家自己都認為哲學不再必要。今天,批判現代世界危機的主力早已不是哲學,而是上述各門科學。哲學日益退化為純粹的學術工業和學院的一個可有可無的學科。
哲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vcg圖片)
哲學的危機不只是西方哲學本身發展的邏輯使然,而是與現代性本身的危機有極大關系。現代性的哲學原則是主體性,這是黑格爾的偉大發現。黑格爾在《法哲學》中指出:「一般說來,現代世界的原則是主體性的自由,即精神總體性所有本質的方面都有權得到發展。」在現代,宗教生活、國家和社會,以及科學、道德和藝術,都同樣體現了主體性原則。而它們的結構在哲學中被把握在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抽像主體性和康德絕對自我意識的形態中。與此同時,則是與主體相分離甚至隔絕的客體的出現,這個客體首先就是自然。主體概念的出現是與人把自己與世界和自然相分離同時發生的。
近代主體性概念是人對自己認識世界能力懷疑的產物,笛卡兒的主體哲學的基本特征就是疑字當頭。當今世界眾聲喧嘩、毫不妥協的態度,不分青紅皂白訴諸暴力,普遍反對既定權威,普遍放棄傳統形式,各種無政府主義和相對主義,都不過是這種分裂的社會文化表現。這種分裂的一個必然結果是真正哲學的死亡。延續一個多世紀且愈演愈烈的哲學危機,實際根源於此。當今世界是一個分裂有餘、統一全無的世界。「全球化」不但沒有帶來天下大同、世界統一,反而使世界愈益分裂。與此同時,人類的思想和學術也「道術為天下裂」,不復統一性和整體性。哲學家、經濟學家和物理學家的世界可能是非常不同,彼此無法相互理解,甚至無法公度。可不管怎麼說人類總還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的一個整體,整體不存在,個體毫無意義,反之亦然。但個體的確是從整體中得到其規定,卻是不爭的事實。對世界的種種不同理解,各種不同的專業解釋,歸根結底是以一個也許未曾意識到的對世界的總體性理解為前提的。
在中國哲學中,世界是統一的,自然與人類不是兩個分隔的領域,互為陌路,而是互為原型,人固然效法自然,自然也按照我們通常用於人類的表述運作。真善美不是三個不同的範疇領域,分屬不同的哲學活動,而是統一的世界的基本價值範疇。在中國哲學看來,把真、善、美的追求分割開來是不可想像的。中國哲學既是理論的,更是實踐的,形上就是形下,道通為一,所有的哲學問題以對世界的整體性原則--道為前提,復歸於道。只要人們承認「哲學包含大量闡明最初未被闡明的東西」,哲學應該闡明我們對世界的存在論理解,那麼以追求世界的整體性把握為職志的中國哲學,就不但與當代世界密切相關,而且為當今世界所必需。
如果我們認為哲學乃合理生活所必需,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學院中人的謀生手段,那麼它就不應該僅僅是關於好生活和人的德性的理論,也應該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改善自身的實踐,如中國的儒家哲學和道家哲學那樣。如果康德說的「世界哲學」還為當代世界所必需,那麼從來就是「世界哲學」的中國傳統哲學,就不僅僅是過去了的事物和學者研究的主題,而屬於當代世界,與當代世界有著直接的相關性,中國古代的偉大哲學家,與西方哲學史上的偉大哲學家一樣,是我們的同時代人。他們通過我們,與我們一起思考當今世界。對於中國哲學家來說,思考不是旁觀或靜觀,而是改變,首先改變思考者自己,從而改變世界。
本文原載《哲學研究》2017年第1期

Thursday, March 29, 2018

婚姻从来不以宽容和贤惠取胜


婚姻需要宽容,需要贤惠,但婚姻从来不以宽容和贤惠取胜。

那婚姻以什么取胜呢?

女人的独立不依附,温柔但不失原则,宽容但界限明确。

对方是否有珍惜你所付出的一切才是王道,不然再多的宽容和贤惠,都不过是对方认为身为女人的“本份”。做得好是本份,做不好是失职,做得超好是应该。

婚姻从来不以宽容和贤惠取胜。但凡说到“容”必定有“量”的限度。芸芸众生,我们都没有修到“无量”的境界,我们都有自己的刻度,超过了内心承受的度,便会失衡,承受巨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双向养育良耳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77c5da025fb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民的名义》已经终结,最后一集很多秘密都揭开了面纱。

吴惠芬口中的小高原来并不是高小琴,高育良和吴老师原来早就离了婚。

祁同伟自杀后,梁璐找到吴老师倾诉这些年内心的压抑。

这两个女人有太多的共同之处,所以最后殊途同归,同病相怜。也正是这些特质,让她们的生活布满阴霾,最终结局都那么凄惨。

梁璐说,她一直以吴老师为人生的坐标,嫁一个比自己大几岁的男人,生一个聪明的孩子,人生就会幸福,像吴老师一样温柔善良顺从,婚姻就不会失败。

吴老师笑说梁老师太单纯,婚姻从来不以女人的宽容和贤惠取胜。

侯亮平问吴老师明知道了小高的存在,怎么还能和高育良在一个屋檐下生活那么多年,这样真的好吗?

吴老师说不在一个屋檐下不是更不好吗?

吴老师面临了两个选项,她选择了对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选项,这也难怪侯亮平说她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

吴老师说她拼不过一茬茬的小姑娘,只能听天由命。所以,她选择了离婚不离家。

她和老高各取所需,她需要老高的权利和地位带给自己的荣耀和便利,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她说自己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不想让别人看她的笑话,半点都不想。

结果,她既没有保住面子,更没有享受里子。最后却滑天下之大稽,成了最大的笑话。


Sunday, February 11, 2018

你不能只适合活在天上

一位名叫丁·尼莫拉  ( Friedrich Gustav Emil Martin Niemöller )的德国牧师,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了一首短诗 :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不说话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社会民主主义者
我不说话
因为我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者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不说话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之后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还是不说话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最后他们要追杀我
但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有基督徒把最后的两段,编写为 :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不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徒




最后他们要追杀我

但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http://www.jdtjy.org/html/ziliao/13/2018-02-07/19831.html

很有意思的编写,基督徒只是满足于在天上的生活,而忽略了今生在地上的生活;认为世界发生的任何事(特别是与政治有关)的都与自己没有关系,那么哪天在基督徒遭遇逼迫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写照了。

主耶稣提醒我们在地上的生活,

所 以 , 无 论 何 事 , 你 们 愿 意 人 怎 样 待 你 们 , 你 们 也 要 怎 样 待 人 , 因 为 这 就 是 律 法 和 先 知 的 道 理 。
(马太福音 7:12)


如果我们在别人危难的时候袖手旁观,谁能担保自己不会吞咽孤立无援的苦果呢?

Sunday, July 30, 2017


第十六章 神军队的守望者

  作一个“守望者”是先知事工中一项最基本的事情。旧约的先知常被称为守望者,因为那是他们事奉的特点之一(参见以西结书3:17)。当先知事工正在基督的身体中恢复之际,了解并运用守望事奉,愈形重要

  先知之所以被称为守望者,是因为先知在属灵范畴的功能,跟实际生活中的守望者相似。所以,先知也被称为守望者。生活中的守望者是驻守在城墙的岗哨里,因此他们的视野很广。当王公贵族接近的时候,守望者就发布消息。他们也要注意敌人,或任何在城内及以色列人营内的动乱。

  这些守望者受过特别的训练,他们能区别谁是敌人,谁是以色列同胞。只有具备最好眼力与判断力的人,才能胜任。他们的分辨力必须很精确,不能轻易地发出警报,或通报打开城门。若错误的警报太多,人们就开始不信任他们;但假如他们不小心让敌人进入城门,就会危害整个城市。这是一个责任重大的职位,需要超凡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唯有教会里的事工能彼此配搭合宜时,各个事工才能有效地运作出来因为各个事工仍然在恢复的过程中,还没有达到圣经里原有的地位,所以,那些在守望上服事的人,仍无法完全发挥。但在那个时刻来到之前,我们必须在我们受召的职责上尽力。这样做,才能让其他事工清楚我们服事的功能。

  今天有许多人自以为是守望者,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被召。有时他们很高雅地接管别人空下来的位置,因为原本被召的没有尽忠职守。即使如此,这名称的滥用,已经造成人们对守望者角色的混淆,甚至有些人完全排斥守望者的角色。问题的答案不是拒绝这个事工,而是需要由那些真正被召的人,发挥他们恰当的功能。当我们越接近这世代的未了,这事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守望台

  ★守望者的功能不单是守卫,也有祷告,因为我们大部分的分辨力来自于祷告。

  在圣经里,守望者所在的位置是:(1)在城市的城墙上(以赛亚书62:6-7);(2)在城市里行走(歌 3:3);以及(3)在山上或在乡村里(耶刊米书31:6)。这些整合起来,对这个事工的运作,我们就有一个很好的慨念。

  因为神的城市是教会,即羔羊的新妇(启示录2l:2)的一个画像,在城墙上的守望者的角色,就跟教会有关。这可能是一个地方性的教会,或者是普世性的教会。城墙上的守望者应该是站在一个视野开扩的位置,所以他们能看见城外和城内。这些人受过训练,可以从很远的地方辨认出是敌是友。但他们没有权柄与来者碰面他们只是传递消息给坐在城门口的长老,只有长老有权柄命令打开城门或发布警报。

  被派在城内行走的守望者,能够更仔细观察城里的动态。这些人受过特别训练,能够替国王或贵族开道,或察觉并处理百姓的骚动与不法的行为。他们能搜索暴乱者,但是不能逮捕入狱或判罪。长老才能作审判的工作。

  山上的守望者是巡逻边界与乡村的,他们能从很远的地方,看见接近城市的敌人或贵族。他们能分辨出他们的同胞、敌人、来做生意的或外国的使者,同样地,他们没有权柄去动员军队,也不能让外国人自由通行,他们只能将所看到的传报给长老。

  今天,主已经呼召属灵的守望者,他们要在这三个位置上服事。主差派一些人,在教会里,单单地注意我们的主的动向,并且为祂开路。有些人也被召去留意并向长老报告任何骚动与不法的事情。又有些人所得的异象的位置,能够看见教会内外的事情。有些守望者被召主要是去巡回的,就像世界上的前哨一样,他们能够认出新邪教或攻击教会的主要迫害等。


  儆醒与祷告

  守望者的功能不单是守卫,也有祷告(以赛亚书62:6-7)。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我们大部分的分辨力来自于祷告。在以西结书3:17里,我们看见守望者是要听主口中的话,并且警告百姓的。许多被召作守望者的离开了他们的岗位,寻找敌人多过寻求主,这就扭曲了他们的视觉与分辨力。

  守望事奉是属灵的,并且真正的异象是在属灵领域里面,而属灵领域又是藉着祷告与敬拜进入的。祷告帮助净化我们看见的东西。守望者的祷告,有时也能够安抚骚动或直接驱散敌人。

  这个服事的首要原则不是去寻找敌人,而是与主密切的联络。耶利米书6:17,以赛亚书21:5-10与哈巴谷书2:1-3都在说明守望者这方面的工作。


  知道时辰

  ★守望事奉是属灵的,并且真正的异象是在属灵领域里面,而属灵领域又是藉着请告与敬拜进入的。

  守望服事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知道时辰这个功能常被忽视,但却是迫切需要的。我们在以赛亚书21:11-12中,看到这件事。

  你可能记得一部老电影,里面描述一个守更者在城里走动并喊着:“十二点钟,一切安好”。我遇到过许多有先知恩赐的人,可是,只有少数人能够准确地预测事件与它们发生的时间。当我们来到这个世代的末了,时辰对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是愈来愈具关键的地位了。我们必须祷告,求主兴起这末世的“以萨迦支派,有二百族长,都通达时务,知道以色列人所当行的,他们族弟兄都听从他们的命令。”(历代志上12:32)

  我们若问约伯曾问过的问题,对我们是有益的:“全能者既定期罚恶,为何不使认识祂的人看见那日子呢?有人挪移地界,抢夺群畜而牧养”(约伯记24:1-2)。约伯记第24章的后半段读起来,感觉几乎是今日基督身体的素描。当我们不知道主的时辰,就连我们的属灵边界,都会变成模糊了。

  诗人为他正被包围的国家,所作绝望的哀歌:“我们不见我们的标帜,不再有先知。我们内中也没有人知道这灾祸要到几时呢?”(诗 74:9)。主希望祂的子民知道:祂何时行动?审判何时到来?敌人何时会来?时辰是先知事工主要的一方面。我们必须恢复,并且将它在身体中好好的定位,否则我们会继续碰上不必要的挫折与惨败。


  要确认权柄的范围

  ★每个关系都在受考验,我们忍受考验越大,关系到最后就越强固。
  守望者不是城里的长老,没有权柄开关城门。他们也不能动员军队来抵抗敌人。他们的工作只是把所看到的,报告给有权柄的人。目前,大多数的牧师或长老,尝试替他们的会众做守望的事情,只使他们从被召的事情上分心。我们必须开始认出那些有这种恩召的人,加以训练,适当地安置他们,并确定我们已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相互沟通管道。

  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许多领袖提防那些宣称是守望者的,又厌烦他们。某些占有守望者职份的人,是出于惧怕或有疑心病,以为自己有这方面的呼召。许多真正有这方面呼召的人,却利用他们的恩赐篡夺长老的权柄,以掌控政策或行动。信赖是关系的桥梁,没有信赖就没有真正有效的关系除非在长老与守望者之间建立起信赖,否则他们就不能照他们所呼召地运作

  许多领袖已经被那些擅自作守望者或先知的人,弄得伤痕累累,十分疲惫,所以,他们不喜欢再跟这种事工有瓜葛。同样地,许多守望者受牧师很大的伤害,以致于他们失去对教会的信赖。双方都有很多要克服的,因事关主的计划,真正有异象的人,就会克服这个障碍。假如我们要走在主所要求的合一当中的话,那么,我们就毫无选择余地。任何一方想要建立信任的桥梁,都是不容易的,但那是值得的。

  除非守望者适当地发挥他们的功能,牧师与长老绝不会到达原来他们所被召的事工程度。可是,我们要了解──忠心才会带来双方所需要的信任。这就是说,我们任何一方都绝对不要放弃。每个关系都在受考验,我们忍受考验越大,关系到最后就越强固。除非长老与守望者的关系适当地重新建立起来,否则守望者就不能发生作用,而教会领袖还会继续受敌人的蒙骗。

  使徒保罗讲到,他怎样小心不超过他被任命的范围(哥林多后书10:12-14)。他知道,超过神设定的范围,他就软弱无力地面对敌人。领袖必须让守望者照神定意的去运作,同时守望者必须学习,让他们的工作只是传递讯息,不是去掌控政策同样地,假如本该在世界上巡逻的守望者(譬如,研究邪教、政治或哲学的潮流等)想要监视教会里面的事情的话,他们就会变成一个绊脚石。同时,那些本该守望教会的人,当他们开始尝试在教会里找寻在世界发生的事时,通常他们会发展出一种不健康的偏执狂。

  虽然我们很难持守在我们权柄的范围内,可是假如我们不那么作,必有毁灭性的后果。为了彼此合作和谐,我们需要认出何时已经跨过神所赐的权柄范围,然后,我们就能分出一些担子给那些有适当权柄的人来处理。


  一些实际的应用

  ★假如我们真有恩赐,并且也彰显圣灵的果子,我们的恩赐必然会替我们找到服事的岗位。
  我已经亲眼见过许多先知性事工,在守望者方面的实际应用。其中的例子之一是发生在我担任讲员的会议当中。在会议主办者中有一个说预言的人,他是来自于赞助这会议的教会。他作了一个梦,在梦中得到一个有人名的启示,知道那人会参加会议,并企图要通过一项不合主心意的议案。当主办单位查核名册,那人的名字果然正在名册之中,但这位守望者与教会的领袖事先都不认识那个人。结果梦中的那人果真如预期地进行游说,倘若他的提案被通过,那很可能就会分裂教会。这个具有先知性守望者的梦,避免了这个教会很可能的多年挫折。

  在我们教会里,我们把有分辨恩赐的人,跟招待者以及家庭小组领袖放在一起。他们在那里,并不是疑心病,而是能够先判断出主所要做的事情,也能很快地辨认仇敌的拦阻。我们是个很年轻的教会,这样做,已经救了我们脱离一些长期的问题。假如我们不分辨,反让敌人在我们的事工上设立一个据点,或者建造一个营垒的话,这些问题就会发生。因为敌人正发动一个主要的攻势,要对抗年轻的一代——主在他们身上有远大的计划,所以我们特别关注,把守望者安置在儿童与青少年事工上。

  在基督的身体里,“属灵的守望事奉”是即将兴起的先知事工的一个主要功能。这个事奉会出现在每个层面——有的人被派在地方上的教会或事工中,有的则在全国或国际性的层面上。当这些守望事工越来越成熟又可靠的时候,我们就会越少受敌人的突击;因我们对它的攻击会有击退的准备;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可以伏击它们!单单这一点,对整个教会就有很大的影响。

  当守望者变得有效时,一些沉重的担子就会从教会领袖身上卸下来,领袖能更专心于他们被召的事情上,带来更大的属灵增长。因此若我们有守望的呼召,愿我们耐心等候我们在基督身体上的位置。假如我们真有恩赐,并且也彰显圣灵的果子,我们的恩赐必然会替我们找到服事的岗位

  我们主要的目标,一定是先得到神的认可,而不是人的。想要神的认可,我们必须委身于真理,建立品格与对圣灵的顺服。假如别人认可我们需要一些时间的话,我们在等待的时候,可以致力于在恩典与见识上的成长。“若吹无定的号声,谁能预备打仗呢?”(林前 14:8)。当你能吹特定的号声时,教会就能听见你的声音了。


  带来纠正

  ★无论在何时要纠正,必须永远记得我们正在纠正别人的子女──主的儿女!

  我们也必须了解,守望事工不是要纠正教会的纠正教会是长老的功能守望者是被召传递正确的讯息给长老,然后凭着信心,去支援根据那些讯息所带出的行动旧约先知的工作常有纠正的功能,即使如此,通常这种纠正只是对国王或长老说的。但我们并没发现新约先知是像旧约那样运作的。在新约里,那种纠正是使徒与长老的责任。

  假如我们被召去作纠正,我们必须遵守在马太福音18:15-17里所列举的圣经的程序若主启示我们别人的私生活中有问题,我们第一个反应必须私下去找那个人若主启示在教会里有问题,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私下带到教会负责人那里。我亲眼看见几个可悲的错误:不该公开的反在会众面前公开纠正;而要公开纠正的,我也没看见它们。

  主使用知识的言语,来纠正那位井旁的妇人(约翰福音第四章)。我们应该从主学习这种大智慧与温柔。主对这妇人的纠正,造成整个城市对福音的开放,也可能为腓利后来传福音,以及那地区的大复兴铺路。无论在何时要纠正,必须永远记得我们正在纠正别人的子女──主的儿女!

  旧约的先知常常很严厉地纠正,这反映出他们所运作的约,是律法。律法是严厉又没空间的。现在我们在恩典当中,所以,新约的先知应该反映出他运作的新约的本质。正如主为我们立下清楚的榜样,如今的纠正必须伴随着恩典,这样不单带来赦免,也有脱离罪恶的能力恩典也会分给那些在生活中顺服主的人,有关神所应许的先知异象。我们总要以使人得自由的真理来事奉。

  先知事工在守望方面的重要性,是值得用整本书来描述的,这是我将来的目标。守望在目前极度被扭曲与滥用,教会必须恢复这重要的一环。在我们能更多评论地这些事之前,我们要留心致力于自己教会的事工,使守望事工能在成熟与智慧的环境中,被发展起来。

文章来源:http://cclw.net/other/RickJoyner/xzxsg/htm/chapter17.html

Friday, December 9, 2016

出埃及记:天地王者_当上帝只是一个孩子


这部2014出品的电影,导演雷利史考特以一个非基督教信徒的角度拍出一套旧约圣经最经典的记载:出埃及记。
电影中,导演以出埃及记为大纲,拍出颠覆了传统人们看待的圣经篇章。
他保留了故事的骨架,给人物赋予平凡写实的生命。

电影中的摩西是无神论者,是导演的化身;是导演向圣经 (或者向神)对话的篇章。

【神】这个角色更是出乎意料,祂出现在被暴雨泥石流淹没的摩西面前,陪衬祂的就是那永恒的经典画面,那烧不着的荆棘火焰。
祂的出现很平凡,没有激情的音乐,只是一片沉静,非常非常安静,曾经在沙漠地区荒野待过的人,会明白那种寂静无声的安静。
最有趣的是,祂竟然是一个小孩,一个11岁的小孩;很普通就像任何一个邻家的孩子。
细看。。。。这个孩子的步伐和眼神再再的流露出沉稳,一脸天下无大事的淡然,他居高临下的看着埋在泥石流的摩西。
摩西对他说他的腿断了,他回答不止吧!
他问摩西,你是谁?摩西回答他是一个牧人。
他对摩西说你曾经是一个将军,我需要一个将军为我争战。
摩西问为什么而战?他对摩西说你明白的,你看见你的族人了吗?你应该回去看看他们了。
在他消失前,摩西问祂:你是谁?
他回答,我( I AM )。

我( I AM )

一句多么普通的话 --- I AM,而不是 I AM WHO I AM (我是那自有永者 );又或者长篇大论的述说我是你父亲的神,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
导演以 I AM 来引导观众的内心,你看他是谁?他是神吗?他是摩西的内心对话吗?他只是一个牧童?
I AM 是一句很普通的词句,也是最有力量的一句话;似乎说这话的人,如何看待自己。
当一个统治者说,I AM 。。。说的是他的权力;一个将军说 I AM,说的是他的能力;一个弱者说 I AM,表现的是卑微。当神说 I AM,祂说的是他是全能者,执掌天下的。
圣经中,上帝要以长篇大论的述说我是你父亲的神,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因为这个祂将来的领袖,是在埃及宫廷长大的,埃及是众神之国,祂得好好介绍自己,免得摩西混乱了。
电影则无这个必要,大部分的观众都知道这个故事的背景,不知道百度或维基一下就好了。

玩叠石子的神

荆棘火焰前与摩西对话的孩子,手中把玩着石子。然后一面与被困无助的摩西对话,一面玩着叠石子,那石子叠成如迷你埃及金字塔,在孩子消失前,他挥手推倒了这个迷你金字塔,留下一个伏笔。

石子被叠成金字塔前被把玩在孩子的手中,导演以特许镜头拉近了这一幕;暗喻着埃及只是祂手中的玩物而已,没有可反抗的本钱。
石子叠成的金字塔再次出现,伤愈后的摩西问他夜间独自坐在屋外的长子,那堆叠的金字塔是什么?转回头答复摩西的长子成了那荆棘火焰前的孩子,他说:你认为呢?

神是不是孩童的形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祂的权柄;能把全世界拽在手上,以祂的旨意而行的能力。


上帝怎么可能是一个孩子?

被救回家的摩西,他的妻子西波拉认为他是胡话,她听见摩西在迷糊中重覆着与那孩子的对话。

她的信仰被挑战了,神 ---- 怎么可能是一个孩子?

摩西对她说:那么神到底该张什么样子?你能对像我这样的无神论者形容祂吗?

这一幕彻底的挑战了这么多世纪对于神的形象。

神怎么可能是一个孩子呢?

神可以以任何祂需要的形象出现,圣经没有记载祂以孩童的面貌出现吗?

神以人的一生出现,耶稣就是神的形象,人也是按照神的形象被造的,圣经不是这样说吗?

孩子说:你只管看吧!

回到埃及,摩西给法老以游击队式骚扰,再次遇见孩子。摩西胸有成竹的对孩子说他的作战计划,孩子回说他的计划太过缓慢了,他没有耐心再等下去了。而且把希伯来人也牵扯进来,死伤无数。摩西怒问孩子既然有自己的计划,何必要他离开家人来解救希伯来人呢?他的角色似乎是多余的。

孩子看着他回说:他是自愿离开家人的,也表明无论他参与与否,都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然后孩子还问摩西,他是否觉得这个孩子在这一起事上,只是一个旁观者。

他告诉摩西:从现在开始,你就只管看吧!

孩子只配是神的使者

九灾过后,摩西认为灾难给予的打击伤及无辜的百姓,孩子责问他在顾念这些埃及百姓中,他有考虑过那些为奴的希伯来百姓吗?

孩子怒斥法老一直以神自居,他们只是凡人;他要这些“神”跪在祂的面前,求祂停止一切。

孩子告诉摩西他听见了拉美西二世的计划,他要给他致命的一击;摩西不认同,他发怒说厌倦了与使者对话。本是夜间的天突然亮了,摩西惊讶的回头看见一个不怒而威的孩子。

祂以一个动作表现了自己的身份。一个神的使者有这样的能力吗?

在摩西的眼中,祂只是一个孩子,一个神的使者。

摩西和世人一样,觉得神怎么可能是一个孩子呢?

这一次,摩西有了西坡拉的共识。

神的形象如果只是一个孩子还值得我们的敬仰吗?

作为基督徒,个人对这部电影感到很有意思。这部电影并没有乖离圣经的宗旨也没有把神抽离。

它只是换个角度,好好的思考。

圣经是权威,不错;神是权威,也不错。

高举圣经护教的同时,许多时候圣经是不是就成了小红册呢?有没有法利赛人的味道呢?会不会就因此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何不安静下来,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看别人的看法。

认同非经典的作品,就会失去信仰的纯洁?

那么这个信心就不是来自于神了!基督徒的信仰,不是来自与别人眼中的看法,而是来自与神的恩典。

这部电影,是很好的检讨信心的材料。

无论神是什么形象,唯有祂的话是真理,就对了。

摩西与西波拉眼中孩童形象的【神】,让我惊觉我们有时候究竟有多盲目。我们只习惯相信我们想相信的,却忽略在眼前的事实。上帝没有特定的形象,祂可以是任何一种形象,如果我们因为祂是一个孩童的形象就忽略祂,谁知道我们会错过什么呢?

耶稣与孩童


耶稣在教导中多次提醒我们要像孩童般,“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太18:3-4)

耶稣抱起孩童并给他们祝福。

“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于是抱著小孩子,给他们按手,为他们祝福。(可10:14-16)

耶稣说若是你为祂的名接待孩子,就是接待祂及那差祂来的。

“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可9:37)

看来无神论的导演雷利史考特对圣经的认知还蛮不错的。


Wednesday, December 7, 2016

基土拉 - 亚伯拉罕的继配

简介


基土拉,Keturah 。《圣经》中的人物,亚伯拉罕的继配,米甸人的先祖。
在亚伯拉罕的妻室里,基土拉是少数人为人注意的一位。
她是撒拉去世后,亚伯拉罕再娶的妻。
圣经对她的记载很少,只出现在创世记25章。
记载了她的后裔,和大概的去向就没有了。

背景

创世记25章
亚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Keturah 。
亚伯拉罕将一切所有的都给了以撒。亚伯拉罕把财物分给他庶出的众子,趁着自己还在世的时候,打发他们离开他的儿子以撒,往东方去。

基土拉的后裔

基土拉给亚伯拉罕生了心兰 Zimran,约珊 Jokshan,米但 Medan,米甸 Midian,伊施巴 Ishbak 和书亚 Shuah。
约珊 Jokshan 生了示巴 Sheba 和底但 Dedan。
底但 Dedan 的子孙是亚书利族 Asshurites,利都是是族 Letushites 和利乌米族 Leummites。
米甸 Midian 的儿子是以法 Ephah,以弗 Epher,哈诺 Hanoch,亚比大 Abidah 和以勒大 Eldaah。
这些都是基土拉的子孙。
由于这些子孙后来都繁衍成中东的各大游牧民族,根据当地的风俗,每个族群都以第一代族祖为名。


米甸人 Midianites

米甸人的始祖是基土拉的儿子米甸 Midian。

旧约圣经中的米甸人

民数记十29-30提到摩西邀请他的岳父(或作内兄)米甸人流珥的儿子何巴跟着以色列人进入西乃的旷野漂流。但是,何巴回答要回本地本族那里去。
创世记卅六35 以东王哈达曾在摩押地杀败米甸人。
出埃及记二15-22当摩西逃到米甸旷野地居住的时候,遇见米甸祭司的女儿们,他帮助她们饮了羊群,又甘心与她们的父亲流珥同住,于是那人就把他的女儿西坡拉给摩西为妻。
民数记廿二2-7,廿五全,卅一,约书亚记十三21,22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代,米甸的长老曾经把摩押王巴勒要求巴兰咒诅以色列人的事告诉巴兰,米甸的女人又会设法引诱以色列人犯罪。神会晓喻摩西要扰害及击杀米甸人。
师士记六-八当士师时代,以色列人会因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被交在米甸人的手里虐待七年,后来神拣选基甸拯救了以色列人。 
以赛亚书九4,十26,诗篇八三9米甸人从此衰微下去,所以以色列人常以这事为荣耀。

此篇文章贡献于百度百科 2016-12-05 17:37:04

亚伦之杖

简介


亚伦,Aaron (希伯来文: אַהֲרֹן; /ˈærən/ or /ˈɛərən/) 是犹太民族最伟大的先知摩西的哥哥。
摩西收到神的呼召带领当时在埃及为奴隶的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到丰盛的应许之地。 
摩西推托自己拙口笨舌,神就把他的哥哥作为他的口舌,代替他发言。( 出埃及记4:14-17)
摩西和亚伦各自有一支手杖。
在早期所行使的神迹用的是摩西手杖。( 出埃及记 )
直到后来,因为权力纠纷的问题,神使亚伦的杖开花,才有了亚伦之杖一词出现。 
耶和华命摩西吩咐磐石,使它发出水来。耶和华吩咐他把会幕里亚伦之杖拿出来随行(民20:9节;民17:10)。
亚伦之杖是祭司的杖;摩西手杖象征权柄和能力的杖。 
亚伦之杖开花,预表基督的复活。
亚伦之杖,吗哪,法版都收藏在法柜,预表着基督的复活,生命的粮食,以及诫命。 
在中东地区的游牧民族,族人领袖所持的杖代表着权柄与带领。
杖象征神赋给人的权柄。从前的君王都有权杖

背景
圣经。民数记》16章记载,利未支派的可拉,大丹,亚比兰,安和以色列会中的250个领袖,攻击摩西和亚伦为擅自专权,要求担当祭司的职务。他们指出全会众都是圣洁的,摩西和亚伦为什么自高,超过其他人呢? 
摩西俯伏在地对可拉一党说到了明天早晨耶和华必定指示谁是圣洁的及谁又是神所拣选的。
摩西召集可拉一党集合,大丹,亚比兰拒绝听从并辱骂摩西。摩西生气的请求上帝不要接纳他们的供物,因为他从来没有拿过他们的财物也没有害过他们一人。
翌日,可拉一党依约各自把香炉,盛上火,加上香,同摩西和亚伦站在会幕门前。可乐召聚会众到会幕门前,要攻击摩西,亚伦。

耶和华使地裂开吞没了可拉,大丹,亚比兰和他们一切的家人及财物,然后地再合起来。又有火从耶和华那里出来,烧灭了那献香的250个领袖。
亚伦之杖发芽
这件事之后,为使众民深深地知道,祭司的职责只交给亚伦家。神命以色列每一个支派取一根杖放在会幕里一整夜,亚伦的名字写在利未的枝上,祭司职权归于发芽的那根杖。
翌日早上,摩西察看会幕里的杖,发现亚伦的枝已经发了芽,生了花苞,开了花,结了熟杏。
一根枯干而没有生命迹象的亚伦之杖,在一夜之间,发芽、开花、结杏果,来印证摩西、亚伦二人的领导权是来自耶和华的授予,才得以平息这次的民乱,而这根彰显基督生命的杖,就此确立了摩西的领导权和亚伦大祭司的地位,让百姓对他们二位的职权不得怀疑。
亚伦之杖发芽的事预表着复活,由死而生。
圣所的金灯台“形状象杏花,有球、有花”(出25:33,34)。每天打理灯台是祭司的职责。亚伦之杖与灯台的设计一致,因而显示亚伦家是神拣选来担任祭司职任的家族。
从那时开始,亚伦之杖要放在约柜前,给背叛之子留作记号。自此以后,以色列民便惧怕走近耶和华帐幕的范围。根据犹太人的传说,它被忠实地保存,直到约西亚王把它和盛吗哪的罐子(出十六33)以及洒水用的容器(民十九19)一起收藏起来。犹太人相信当弥赛亚来的时候,这些物件将为以色列百姓重现。


第二次击石取水事件


民数记20章

距离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已有四十年,而距离他们派探子窥探迦南地,也有三十八年。百姓已经在旷野飘流三十八年,他们这时再次回到加低斯,在寻的旷野——就是他们三十八年前初次窥探迦南地的人回来报恶信的地方。他们这时相距应许地,并不比三十八年前接近!米利暗就是死在这里,并且葬在这里。在第十九和二十章之间那段虚度的时间,有超过六十万人已经死去了。整个世代正默默地收割他们不信的苦果。
会众没有水喝,就聚集攻击摩西、亚伦。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你拿着杖去,和你的哥哥亚伦招聚会众,在他们眼前吩咐磐石发出水来,水就从磐石流出,给会众和他们的牲畜喝。”
于是,摩西照耶和华所吩咐的,从耶和华面前取了杖去,这杖就是亚伦之杖。 
摩西、亚伦就招聚会众到磐石前。
摩西举手,用杖击打磐石两下,就有许多水流出来,会众和他们的牲畜都喝了。
耶和华对摩西、亚伦说:“因为你们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为圣,所以你们必不得领这会众进我所赐给他们的地去。” 
这水名叫米利巴水(注:“米利巴”就是“争闹”的意思),是因以色列人向耶和华争闹,耶和华就在他们面前显为圣。
这里的杖是指亚伦之杖,在众人责疑亚伦被定意为祭司之职务时,那支神让它开花,以向众人表明神定意亚伦为祭司的杖。神吩咐摩西把杖还放在法柜前,给那些叛逆之子留作记号。(民数记 17 ) 
耶和华命摩西吩咐磐石,使它发出水来。他要把会幕里亚伦之杖拿出来(民20:9节;民17:10),亚伦之杖是祭司的杖;摩西手杖象征审判和能力的杖。

新约圣经记载

希伯来书9章4节提到有包金的约柜,柜里有盛吗哪的金罐和亚伦发过芽的杖并两块约版

亚伦之杖 VS 摩西手杖
亚伦之杖」原本是「族长的杖」,代表是各族的领导人(民十七3)。
在一次的权利斗争事件中,神使亚伦之杖开花,以证明亚伦之家为神所选定的祭司。
亚伦之杖与吗哪和法版都置放在约柜中。
第二次的击石取水事件,耶和华吩咐摩西取当时摆放在约柜面前的亚伦之杖同行,随行者包括亚伦和全体领袖。 
这次事件摩西犯了一个错误,以击打石头出水来取代耶和华的命令 - 吩咐石头出水,而与亚伦一同被惩罚不得进入应许之地。
摩西手杖与亚伦的杖常为混淆。
在面见法老与十灾中,耶和华透过摩西吩咐亚伦使用摩西手杖行使神迹,之后都是摩西在施行。(创世记7-11章) 
创世记7章12节记载的手杖变成蛇的杖,在这里称为亚伦的杖。其实是摩西手杖,是他从与神相遇的荆棘丛中神使手杖变成蛇的那根手杖。(出埃及记 4:2-5;4:16-17;4:20)
摩西手杖在击退亚玛利人后,就没有再被使用来行使神迹了。

亚伦之杖预表基督的死而复活



以当时的百姓之所知,这只不过是向百姓宣示「耶和华所赋予亚伦的权柄和确认他祭司之地位」的重要意义。他们绝没想到:这支枯干而再生的杖,其所表明的,竟是那末后要来的弥赛亚,是那从死而复活耶稣基督的预表。
耶稣基督是具有生命能力的大祭司(参:希伯来书八1)  ,他正如亚伦那枯干而无生命迹象的杏木,重新发芽、长苞、开花,并且结了杏果一般地把生命的复苏彰显出来,以表明耶稣基督是长远的大祭司,是死而复活的生命之主。他不但是生命的主宰,他也是那尊贵、荣耀、永远长存的大祭司(参:希伯来书七20~25)。
枯木萌芽,甚而开花结果,即为复生的象征,表明了基督复活的大能和神迹。因此,那掌管生命、叫自己从死里复活的主,也是赐人生命的主,他向世人宣示:「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翰福音十一25) 
因此,亚伦之杖首先要传达给世人的讯息,即基督的复活,他是生命的掌权者。

贡献此文于百度百科 2016-12-06 21:45




中國哲學與當代世界 作者: 張汝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孔孟老莊是我們的同時代人嗎? 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的地位如何?價值何在?這是一個中國哲學界始終糾結的問題。西方人在討論一般哲學問題和現代問題時,從不會將古代或過去的哲學經典視為純粹古...